孝德作文五年级
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都写过作文,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,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,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。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孝德作文五年级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孝德作文五年级1
孝道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道德,意思就是孝道。
旧三字经里有句话说得好:相酒令能暖桌。有一个9岁的孩子,家里又穷又冷。孩子在垫子上暖和的睡,然后和父母一起睡。
多孝顺的孩子啊!他才9岁,重点是没受过好的教育。我们自己想想,他为什么这么孝顺?
那我们再来听一个关于一个年轻的外国男人的故事。
从前,有一个男孩,他的家庭非常贫穷,住在美国的最西部。
当这个小男孩16岁的时候,他去了美国的最东部工作。这个小男孩一有时间就回家。
突然,16岁的男孩34岁了。
有一天,美国东南部发生地震,他一边逃离一边打家里的电话,“爸爸,妈妈,我爱你!”
但是结果被压死了,从此再无消息。
连外国人都那么爱自己的父母。作为世界文明的古都,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,把孝放在第一位、文明的中国人是如何体现自己国家这种文化的精髓的?
从幼儿园开始,大家就在教一句古话:“一切美德,以孝为先。”
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?作为一个中国人,连外国人都不如。你还有脸吗?
所以从现在开始,弥补自己的错误,孝顺还活着的长辈,珍惜现在的时光,多和长辈聊聊天,对你有好处。弥补你的错误至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所以,请珍惜和长辈一起读过的每一分钟,用心陪伴他们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,赡养他们的晚年,分享他们的家庭幸福。需要的不是天天嘘寒问暖,而是天天形影不离。有时候,真诚的劝诫和一丝不苟的行动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心。
普遍弘扬孝道精神,从我们做起。
孝德作文五年级2
看完《中华百孝故事》,被故事里的主人公深深打动,最让我感动的是《周恩来洒泪葬父》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周恩来总理对他的父亲一直很孝顺。父亲去世时,他就像一个懂事的孩子,泪流满面。
1942年7月,周总理在重庆乐山中心医院进行手术。手术后的恢复期,他敏感地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。董同志和夫人三天没来了,周总理估计肯定出事了。他果断要求出院回家。
他的妻子邓在门口迎接丈夫。当周恩来看到他妻子胳膊上戴着黑纱时,他用眼睛盯着她。邓鹰巢心虚地说:“三天前,我们家的老人突然中风,医生尽力抢救。他走后,考虑到自己的病情不能承受董这个噩耗的打击,和我商量了一下,决定还是担心一下……”周总理还没说完他妻子的话,眼泪就像破珠子一样掉了下来.
想想你身边的父母和后辈,有的几年不去看望父母上班;有的很久都懒得打电话问好;有些人只关心吃喝玩乐,不照顾年迈的父母.记得《孝经》年孔子说过:“孝,天之经,地之义,人之行”;“人之旅大于孝”;“各位,不要以孝为善”;“孝是德之本”。孔子认为,为子女孝顺父母是自然规律,人们应该践行。这些父母和后辈连最基本的`“孝道”都做不到,更别提“老老少少”了,和周总理差远了。
我被首相深深打动了。虽然我是一个学生,但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,但我决心用我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我的父母,让他们少关注我。这也是孝顺的表现。
孝德作文五年级3
孝道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道德,意思就是孝道。
旧三字经里有句话说得好:相酒令能暖桌。有一个9岁的孩子,家里又穷又冷。孩子在垫子上暖和的睡,然后和父母一起睡。
多孝顺的孩子啊!他才9岁,重点是没受过好的教育。我们自己想想,他为什么这么孝顺?
那我们再来听一个关于一个年轻的外国男人的故事。
从前,有一个男孩,他的家庭非常贫穷,住在美国的最西部。
当这个小男孩16岁的时候,他去了美国的最东部工作。这个小男孩一有时间就回家。
突然,16岁的男孩34岁了。
有一天,美国东南部发生地震,他一边逃离一边打家里的电话,“爸爸,妈妈,我爱你!”
但是结果被压死了,从此再无消息。
连外国人都那么爱自己的父母。作为世界文明的古都,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,把孝放在第一位、文明的中国人是如何体现自己国家这种文化的精髓的?
从幼儿园开始,大家就在教一句古话:“一切美德,以孝为先。”
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?作为一个中国人,连外国人都不如。你还有脸吗?
所以从现在开始,弥补自己的错误,孝顺还活着的长辈,珍惜现在的时光,多和长辈聊聊天,对你有好处。弥补你的错误至少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所以,请珍惜和长辈一起读过的每一分钟,用心陪伴他们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,赡养他们的晚年,分享他们的家庭幸福。需要的不是天天嘘寒问暖,而是天天形影不离。有时候,真诚的劝诫和一丝不苟的行动可以更好地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心。
普遍弘扬孝道精神,从我们做起。
版权声明
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,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文章仅供学习观摩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@rediffmail.com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本文地址:http://www.15033.cn/xiaoxue/wnjzw/2021-12-03 081818/469913.html